发布者:上海IT外包来源:http://www.lanmon.net点击数:2370
一直以来喜欢历史与传记,特别是那种另类的。介于非虚构与虚构之间的作品,既有真实性,又有可读性。近期读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觉得个人的成功主要归于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觉这本书其实不是关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其实作者在上了大学后求学部分没有经历太多挫折,除了一开始的一点无知和数学不好。她的真正求学之路对于大多数人应该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因为她有所谓的天赋。她智商高,同时因为一开始太无知渴求知识的心也非常强(比如她会反复啃自己只能看懂一小部分的宗教书籍,因为家里并没有别的书,因此培养出了很强的心)。这两点是大部分人不能在后天通过自我管理得到的。 当然这个不能怨完全作者,在本书结尾她也点题了,她认为自己的这种”涅槃重生“,”自我发现”,其实这本身就是education。但是我个人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很强烈的“我的教育改变了我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她其实从来不是很信父亲那一套只是自欺欺人”和“她本身性格就比较坚强”。
作者提到的学术方面的东西(Mill,女权,各种自由论之类的)都是一笔带过的,让我很难感受到这些人对她的影响如何深刻。一个原因是我感觉不到批判思维,更像是"我看了一本书,作者表达了我表达不出来的看法,我终于懂了“,而不是”我看了一系列的书进行了各种批判思维最终融合成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到的很多著作和作者都是现代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启蒙书,而不是更近期的著作。不是说这样就不好,只是这种看几本同个派系的人就悟了跟看几本宗教书籍就悟了有些类似。不过我相信更多可能是是这样写回忆录没市场,作者应该是其实研究了很多著作,毕竟她的PhD是这有关的。 作者主要的痛苦其实来源于家庭,也是我认为本书真正想表达的重点(也是作者的采访里提到的想给读者带来启发的点)。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她和哥哥Shawn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中的反反复复。她不止一次的对哥哥和母亲产生希望,然后马上又受到更大的打击。
因为她真正的父亲是个完全不能保护她的人,哥哥对她来说弥补了那个缺失的父亲或者保护者角色,她对哥哥的感情也因此非常复杂,也因此一直愿意相信他会变好。她的母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一开始她是比较正面的(她作为一个治疗师也会跟人说重病急病还是要去医院),到最后退化成一个完全以丈夫为尊抹黑女儿的人(中间也有好几次”回光返照“,假装相信女儿,跟父亲吵架等等)。阅读过程中也几次气作者为什么不早一些彻底离开父母,但是过程中还是感受到了”有时我们自己都无法相信我们会让我们爱的人对我们做出怎样的事情“这一信息。感情本身就是复杂的,尤其是面对父母兄长这样的角色时,更让外人难以评判。 另外作者的文笔很流畅,一开始对于大山的描写我甚至觉得写的挺”文学“(或者说挺像小说的开头)。但是后来我觉得这种文风有点让我无法“接近”作者本人,可能是小说感有点强,这点也有点减分。
文/上海蓝盟IT外包 IT外包专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