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帮我们认清人生众多问题解决方法的书。
人生充满苦恼,面对问题我们反复尝试改变(比如戒烟戒酒戒手机),但不管怎么努力,几乎都无法实现,都以失败告终。越努力、越挫败、越苦恼,最终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我们就是这么一个自制力差的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人生境遇。
读过此书后,发觉原来我们错怪了自己!并不是我们的自制力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在以错误的方式努力——我们一直凭借个人意志在挑战自然规律,因此注定会得到失败的结果。我总结了以下两个原因,正是因为它们使我们无法突破众多人生问题:
1、已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生活模式:我们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视为一个个问题来对待,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做事的驱动力来自于规避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往往在发现问题时我们才有动力去行动,问题越严重行动的幅度和动力就越大。而当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时动力就消失或减小了。因此,我们总是没办法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只能在一般和不好的状态间徘徊。
2、最小阻力之路:自然界任何事物都遵从这条规律,事物延阻力最小的道路运行。书中有幅图片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努力和失败的状态间震荡。人一直处于渴望改变和企图舒缓压力的两种状态中间,当你觉得厌恶自己抽烟想做出改变时,你行动的最小阻力之路是戒烟的行为,戒烟成为你的渴望,赋予你戒烟的动力。当你努力控制吸烟行为时让自己舒缓的渴望给了你一个反作用力,戒烟越努力,渴望舒缓的反作用力就越大,这时最小阻力的行为就变成了抽两口放松一下,而这时我们在努力依靠意志力控制自己,但我们的意志力一直都不靠谱,因此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放弃了这次戒烟尝试,回到了放任自己的状态。而当我们再次对自己不满时,我们会重启这个过程,在反复次过程后,我们就会得到无法戒烟的结论,从此接受这个现实。
作者提出了创造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让最小阻力之路为我们的改变服务。这种模式专注于我们最想要的结果,而非我们不要的结果。
创造的结构源于两个因素:愿景和现状,愿景和现状的差距就是最小阻力之路,因此而产生了行动的动力,差距越大我们的动力就越强。创造的结构如何实现?设定我们愿景的萌芽期——努力缩短目标和现实差距的同化区——接受改进结果的完成期,这里最重要的是如何定义我们的最高目标——愿景,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目标用愿景的方式呈现,比如将戒烟设定为健康的生活,设置合理的愿景有利于我们实现并升华我们的生活目标。同化期就是在自身认同愿景后拼命努力的过程,因为最小阻力之路的指引同化期虽苦尤甜,我们会自发的学习和创造,发掘实现愿景并不难。最后的完成期是个沉淀的过程,不管我们愿景实现的情况如何,都要接受目前的现实,并以此现实为起点形成新的愿景重新开始。
创造的过程好比是我们在画一幅画,伟大的艺术家会在自己面前不上一块空白的画布,努力构思他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怎么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后用这些想法去填满整块画布。
读这本书我有两点感触:
1、解决问题的人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大多数人就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了,被动且悲哀,期待改变。
2、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生活,创造的源头对生活的渴望,我们需要了解什么东西才是我们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