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读过这部分之后,书中提到的2个人物——戚继光、李贽。在当时的明朝政体中,都是比较特殊的存在。
首先说说戚继光,因为比较熟悉,从以前读书的时候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讲到戚继光的故事,再到后来去山海关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关于戚继光一系列抗击倭寇的战役和他的一些军事思想等等的介绍后。知道了戚继光是一名军事才能非常出众的将领。但是具体厉害到什么程度是比较模糊的,直到看了一部纪录片《长城》里面,介绍到明朝的时候戚继光在守卫长城时的一系列的举措,比如:如今山海关附近的一段副长城就是戚继光设计建造的,还有他的一些管理军队的方法。包括他发明了一种类似于后来密电码一样的用来传递军事情报的暗语。都说明了戚继光不光是军事指挥才能,他的一系列军队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是在当时是属于比较领先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名将,却碰到了万历。在我看来应该说是生不逢时吧。虽然有张居正的支持,但是张居正倒台后,他 所以面对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书中介绍了整个明朝对于军队的管理方面,都是有别于之前所有朝代的,尤其是到明朝后期,几乎可以说是一盘散沙了。将领得不到国家的有利支持,军队的战斗力相当于农民等等,而且碰到外部入侵的时候能够有效抗击的非常有限,戚继光在当时就是特例。他的戚家军在整个抗击倭寇的战役中成长起来的,而且规模一直都不大,只能是勉强的能守卫整个东部沿海地区。
书中分析了戚继光的“孤独”是整个明朝政体所致,他首先孤独在明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作者提出的观点,就是为什么处于鼎盛的明朝不去攻打正四分五裂的日本,反而让日本打到了明朝。另外作者仔细分析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就是明朝的军事制度不足以应对一场对外战争,尤其是后勤保障。其次,明朝的将领选拔制度几乎是世荫制,这让明朝中后期的名将尤其难得。明朝只需要打赢一场战斗的勇将,而不需要戚继光这样具有运筹帷幄能力的 统帅 ,这是戚继光孤独的第二个原因。
本书的最后一张介绍了一位思想家与乡绅的矛盾体。关于李贽在明朝中的一些事迹我并不熟悉。在看了这本中后通过作者的分析,的确李贽在很多表达观点的同时,一些做法有和自己提出的观点是相悖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猛烈地抨击着世人,却往往还要依靠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可以体现出他就是活在自己思想中的这么一个奇怪的人,完全的脱离的。书中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了李贽思想与实际的矛盾,从他的家庭,他称赞妻子“慈心能割有,约已善持家”,但又埋怨妻子无法理解他的“丈夫志四海”。他渴望清净,却不得不面对整个宗族的复杂社会关系。到对社会,他越想摆脱这个社会,社会就越要抓住他。后来他出家当和尚,他想拜托世俗,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受到世人的影响。包括思想上,他要跟朱熹、跟王阳明隔着时空争论。作者所写的李贽,不仅仅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角度去思考他,还有另一个层面,乡绅的角度。李贽是乡绅的代表,他的困惑,同样是明朝基础社会乡绅自治模式的困惑。李贽就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里。作为个人,他尚且无法摆脱社会固有模式和思想给他的枷锁。可想而知,整个社会要做出改变是多么困难。而那些寄希望的廉洁与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