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上海IT外包来源:http://www.lanmon.net点击数:3461
博达路由器可以用4种方式来设置:
1. Console口接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
2. 通过网络的TFTP服务器;
3. 通过网络的TELNET程序;
4. 通过网络的SNMP网管工作站。
注:路由器的第一次配置必须通过方式1进行。终端的硬件设置如下:
波特率:9600 bps
数据位:8
停止位:1
奇偶校验位:无
1. bdcom*
路由器处于用户态。在此状态下,用户可检查路由器的连接状态,并可访问其它网络和主机,但不能看到或更改路由器的配置内容。
2. bdcom#
在bdcom*提示符下键入enter,路由器进入管理态。用户除拥有用户态的功能外,还能看到路由器的配置内容,并利用trace等工具跟踪、调试路由器及线路,但不能更改路由器的配置。
3. bdcom_config#
在管理态提示符下键入config,出现提示符bdcom_config#,此时路由器进入全局配置态,在此状态下可配置路由器的全局参数、显示各项参数等。
4. bdcom_config_e0#;bdcom_config_c0#;bdcom_config_access#;…..
路由器进入局部配置态,在此状态下可配置路由器该端口下的局部参数。
5. monitor>
在开机或重起,路由器检测内存时,键入“aaa”,就可以进入系统监控态,这时路由器不能完成正常的功能,只能进行软件升级、检查路由器的系统内存、上下传配置及清除超级用户口令。注:此状态只适用于console口。
为了便于识别,凡是“功能”一栏标记“#”符号的命令属于管理态的命令,标记“&”符号的属于局部配置态命令,标记“&#”符号的属于“#”提示符下的命令(属于管理态、配置态和局部配置态),未加标记的属于全局配置态命令。
路由器的命令关键字用粗体标识,斜体未加粗的字符为用户输入的参数。
[I—J] 从I到J中任取一位 { } 括号内的参数必须指定
[ ] 此部分参数可选 | or / 竖线两边参数任选一个
在操作过程中,无论任何状态和位置,都可以键入“?”得到系统的帮助。
键入chinese设置显示方式为中文;键入english设置显示方式为英文。
功 能 |
命 令 |
查看版本信息# |
show version |
显示当前运行配置 |
show running |
显示存储配置 |
show config |
显示端口信息&# |
show e0/sX/aX/bri0 |
显示路由表信息&# |
show route |
显示每模块和端口的统计信息&# |
show statistics XXXX |
功 能 |
命 令 |
|
进入用户态 |
敲任意键 |
|
进入管理态 |
enter |
|
进入配置态 |
config |
|
进入端口配置状态 |
e0/s[0-2]/a[0-15]/bri0/c0/vty |
|
退出当前状态,返回前一级 |
quit |
功 能 |
命 令 |
更新软件 |
tftp download 10.1.1.1 bdcom.bin software-image |
备份配置信息 |
tftp upload 10.1.1.1 bdcom.cfg configuration |
更新配置信息 |
tftp download 10.1.1.1 bdcom.cfg configuration |
注:假设TFTP服务器的IP地址为10.1.1.1;
功 能 |
命 令 |
登陆远程主机# |
telnet hostname/IP address |
X29登陆远程主机# |
pad x.121_address |
网络侦测&# |
ping hostname/IP address |
启动调试跟踪# |
trace start port [protocol level] |
停止调试跟踪# |
trace stop {port [protocol] |all} |
功 能 |
命 令 |
全局配置 |
config |
设置用户及密码 |
user add bdcom password password |
隐藏用户密码 |
hidepassword yes |
更改路由器名 |
nodename bdcom |
配置验证、授权和计费参数 |
aaa authentication login add/del login1 {radius|local} [radius|local] |
配置/删除静态路由 |
route add/del destination subnet-mask next-hop distance |
启动/关闭某端口 |
enable/disable e0/s[0-2]/a[0-15]/bri0 |
配置/删除地址池 |
ippool add/del name start-ipaddress number |
端口设置 |
e0/s[0-2]/a[0-15]/bri0 |
设置/删除IP地址& |
ip add/del address subnet-mask |
启动/关闭本端口& |
enable/disable |
终端设置 |
vty |
设置终端退出空闲时间& |
idletime X |
设置用户验证& |
logincheck default/login1 |
设置终端自动执行命令 |
auto_command command |
IP地址是用四个字节表示,每个字节用10进制数字表示,字节之间用小数点分开。如192.168.1.1。
IP地址分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二个部分:A类地址前8位为网络地址,后24位为主机地址;B类地址前16位为网络地址,后16位为主机地址;C类地址前24位为网络地址,后8位为主机地址。网络中的一台设备可通过IP地址和掩码(mask)唯一识别。网络地址范围如下表示:
种类 |
网络地址范围 |
掩码 |
A |
1.0.0.0—127.0.0.0 |
255.0.0.0 |
B |
128.0.0.0—191.255.0.0 |
255.255.0.0 |
C |
192.0.0.0—223.255.255.0 |
255.255.255.0 |
D |
224.0.0.0—239.255.255.255 |
用于多点广播 |
E |
255.255.255.255 |
用于广播 |
注:其中保留地址为:
10.0.0.0 - 10.255.255.255
172.16.0.0 - 172.31.255.255
192.168.0.0 - 192.168.255.255
详细IP地址分类请参见RFC 1597、1918等文档说明。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使用可变长的网络掩码在同一类网络地址下规划出多个IP网络,从而节省IP地址,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空间。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的作用就是网络IP地址的转换,将内部私有IP地址翻译为外部合法地址的功能,它使得不具有合法地址的用户通过NAT访问外部。
当内部组网时,建议使用Network Working Group(RFC 1918)保留用于私有网络的地址组。
A类:10.0.0.0到10.255.255.255
B类:172.16.0.0到172.31.255.255
C类:192.168.0.0到192.168.255.255
NAT命令如下:
功 能 |
命 令 |
指定外部端口& |
nat {enable|disable} |
定义全局地址池 |
ippool add|del name start-ipaddress number |
建立动态地址翻译 |
nat inside source {interface port| pool pool_name [overload]| static add {ip|icmp|tcp|udp} source_ip dest_ip netmask} |
如图所示,路由器的S0端口为外部端口,其拥有合法的IP地址或由服务提供商分配合法的IP地址,本例中,由ISP动态分配IP地址;E0口连接内部网络。本例是一种内部网通过异步拨号上网的典型案例。
配置如下:
e0
ip add 192.168.1.1 255.255.0.0
quit
s0
encapsulate ppp
line dial
def_phone 8163
nat enable
speed 115k
ppp pap user 8163 ********
quit
route add default s0 100
nat inside source interface s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