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上海IT外包来源:http://www.lanmon.net点击数:1971
在看了第一部分之后,再读这部分的时候其实心里面已经有初步的预期。
在张居正之后,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摆脱了一个“枷锁”似的人。但是从张居正在位时所做的事和他的一些处理事务的方式,对大明王朝来说还是有点作用的,但是受制于皇帝当时已经对张居正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像是在成长过程中的百依百顺。而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和处事方式的时候,势必就会有叛逆和对抗的情况出现。而皇帝在封建王朝时期就是权力和意志的象征,皇帝应该是说一不二的(理想中的皇帝应该是圣明的、决定都应该是正确)。作为这样的象征在万历身上几乎没有体现,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学习大臣处理国家事务的办法和思路,当有自己的想法时往往有被大臣们所反对,无法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我觉得这是万历皇帝和大臣直接所产生隔阂的关键。
自古以来很多年少登基的皇帝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法是自己的想法实际的得到实现,而都是听命于所谓的顾命大臣。等皇帝长大成人之后开始接收朝政的时候,不是被窃取了就是自己要推行的东西根本无法得到实现。而好的顾命大臣简直就是稀罕物,翻看历朝历代都找不出几个。而张居正的问题我的感觉是他在教导皇帝的时候过渡的压制了皇帝本身个性的成长,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一套标准来实行,而这并不是适合皇帝的最佳的方式。等到张居正之后,皇帝的叛逆心理导致他已经听不见其他大臣的意见和想法,造成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疏远。
然而,这个时候又出现了海瑞这一类,在我看来是在当时属于“另类”一种人。相信当时的明朝政府中海瑞这类的人还是有的,只不过海瑞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他所推行的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东西,提倡要回到洪武皇帝时期的,廉洁自律、公平公正,自己作为朝廷官员的典范,要大家都按照他的样板来做事。这完全是违背了当时的环境的一种偏激的、太异想天开的想法。结果朝廷不在推行他的理念之后,他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主动的提出辞呈但是又被驳回等于说是完全失去了作用之后,只能是郁郁而终。
这一部分正是把万历和文官集团产生隔阂的前因后果分析的很清楚。整个皇帝成长过程受到张居正的影响,没有很好的进行疏导。等张居正之后无人再能和皇帝进行很好地沟通,皇帝也已经厌烦和文臣的博弈当起了“活祖宗”。大臣们各行其是,最后导致整个帝国的严重衰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