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蓝盟动态         员工故事         夏掰创业         行业资讯

蓝盟夏立城: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

发布者:tangkuikui      发布时间:2025/8/27      点击数:4

在复旦百廿长河中,涌现出无数闪亮的名字——他们或以学术立身,或以实业报国,或以情怀动人。而在这些名字背后,有一种力量悄然生长,温暖而坚定,那便是“公益之心”。夏立城,这位从东北农村走出的复旦人,用二十余年的创业历程、家庭实践与社会行动,诠释了“公益不是一次捐赠,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也让我们看见:公益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唤醒了多少人心中沉睡的善意。

 

从“军帽”到“戈壁”:公益的种子早已埋下

 

夏立城的公益之路,并非始于功成名就之后。小学五年级那年,为了一顶心仪的军帽,他骑着父亲的旧自行车走街串巷卖冰棍。一个暑假挣了四块钱,终于从村供销社买回崭新的军帽。他兴奋得不舍得戴,将其放在自行车后架,却在回家路上不慎丢失。那一刻,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第一次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哪怕失去,也心中坦然。这种朴素的“靠自己、不依赖、不抱怨”的信念,成为他日后公益之路的精神底色。

 

多年后,当他徒步戈壁,走完399公里的玄奘之路,面对风沙与孤寂,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戈壁,你信什么,就能看见什么。”他看见荒原上的一朵花,于极端环境中坚守绽放;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牵挂——18天无信号,女儿一句“爸爸你还好吗”就让他热泪盈眶。那一刻他明白:公益不是施舍,而是共情;不是给予,而是连接。

 

从“蓝盟”到“熊妈妈公益书社”:把企业做成公益的载体

 

2002年,夏立城创立上海蓝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从3000元起步,至今已服务2000多家企业。他未选择融资、上市、扩张的快车道,而始终坚持“稳健经营、长期主义”。因为他深信:“企业要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

 

于是,蓝盟不仅是一家IT外包公司,更成为一个公益平台。2015年起,他与家人发起“熊妈妈公益书社”,于云南德宏、甘肃天水等地捐建图书角、电脑室、心理咨询室,并组织员工与校友亲赴山区送书送暖。他说:“亲身公益,是把爱递到孩子手中,也是让城市孩子看见另一种人生。”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从未将公益视为“企业附属”,而是真正融入企业文化。蓝盟的许多员工从基层工程师成长为合伙人。他们留在这里,不仅因收入,更因在这里看见“人”的价值——努力被看见,善意被回应。

 

从“家庭”到“社会”:让公益成为家风

 

夏立城的公益之路,从来不是独行。一家人,早已成为这条路上的同行者。

 

他们曾一家四口骑行318国道,只为让青春期的女儿在奋进中学会坚持。每一次旅程,都是一次“家风的传递”——不是通过说教,而是借脚步、汗水与眼泪,让孩子明白:人生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能为他人点亮什么。

 

2023年,他与儿子夏怀岳从杨浦滨江骑行至连云港,历时七天。他将沿途点滴记录于公众号“老夏与小夏”,并开启打赏,最终将所得1.5万元悉数捐给“旦星永耀”项目。他说:“我想让孩子明白,分享本身就是回报,公益不是负担,而是幸福的放大器。”这一站的终点是山东东营黄河口,下一段行程,他们将为上海困境儿童募集善款。

 

从“复旦”到“社会”:让情怀落地,让精神传承

 

夏立城常言:“复旦教给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情怀。”在担任复旦大学校友创业创新俱乐部会长期间,他提出“只论学龄,不分爵位”的原则,打破身份壁垒,推动校友在平等中交流、在互助中成长。

 

他发起“旦星悦谈”系列讲座,邀请复旦退休教授与年轻创业者面对面,分享人生经历、创业智慧与家国情怀。从88岁的管理学院薛华成教授,到生命科学学院陈家宽教授,再到化学系刘旦初教授……每一位长者的讲述,都是一次精神的点燃。而夏立城所做的,不仅是搭建平台,更是在“前辈的智慧”与“后辈的热血”之间架起桥梁。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只把复旦精神挂在墙上、写在书里,而要让它在一代代人身上活出来。”

 

公益不是火炬,而是星火

 

夏立城曾说:“我做公益,不是为了感动别人,只是不愿让自己变得麻木。”这句话,或许正是“公益之心”最朴素的诠释。

 

公益不是一场隆重的捐赠仪式,不是一张被转发的捐款截图,而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日复一日的选择:选择善良、选择共情、选择责任、选择坚持。

 

从东北乡村的冰棍箱,到戈壁滩上的脚印;从复旦9号楼的VCD租赁,到云南山区的图书角;从一个人的奔跑,到一家人的同行,再到一群人的接力……夏立城用二十多年的行动告诉我们:

 

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正是这一点一滴,终将汇聚成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